樂詩善緣

Future of Penguins (I)

企鵝明天(一)  李樂詩博士 全球氣候異變,人類責無旁貸。世界衞生組織估計,1970年代至2004年,每年最少14萬人因為全球變暖而死亡,其中一個原因是氣候越暖,疾病傳播得越快,地球上其他生物,遠至南極的企鵝,都不能幸免。 南、北兩極是地球上暖化速度最快的地方,南極半島的暖化速度是地球平均暖化速度的幾倍。2002年南極冰架拉森B崩裂是個可怕的先兆,海冰融化是必然後果,而海冰正是南極兩種主要企鵝—-皇帝企鵝(Emperor penguin)和阿德利企鵝Adélie penguin)的棲所。 IPCC2007年的報告指出,地球氣温在本世紀可能會上升攝氏1.8度至4度,最高甚至會上升攝氏6.4度,姑勿論這個估計是太悲觀還是太樂觀,對南極企鵝而言,攝氏2度已經太高。一旦全球氣温比前工業時期上升攝氏2度,皇帝企鵝的一半棲所、阿德利企鵝的四分之三棲所將會遭破壞,這個悲劇可能在40年內成真。 地球現存17種企鵝都生活在南半球,住在南極洲的主要有四種,分別是皇帝企鵝、阿德利企鵝、帽帶企鵝(Chinstrap penguin)、巴布亞企鵝(Gentoo penguin)。皇帝企鵝和阿德利企鵝都是依賴海冰生存的,南極變暖,海冰融化,它們首當其衝。 皇帝企鵝是南極最有名的土著,提到南極,不少人心裏的印象就是皇帝企鵝。皇帝企鵝無懼南極嚴寒和惡劣的天氣,每年三月下旬都會長途跋涉,巴巴地跑到厚厚的海冰上繁殖。 待續… “極地博物館基金”李樂詩博士、送贈本會一批介紹保育地球、北極科學考察等光碟,主題為”北冰洋探索、北極驕陽、珠峰密語”、”地球之子”及”火山之子”等五款,供各位關心地球自然環境的讀者免費索閱,付寄光碟時將同時附上本會榮譽會長關潔梅女士送出的”極地博物館基金”紀念章兩款,有興趣者請寄來郵寄地址,或電郵本會careactionmacau@gmail.com索取。(數量有限、送完即止)  

推廣環保健體 關顧弱勢

推廣環保健體 關顧弱勢 隨著全球社會的不斷發展,人類享受著文明所帶來生活上的舒適和便捷,但繁榮的背後卻為環境帶來了沉重的代價。環境問題、全球暖化深受世人關注,“三極”這片地球最潔淨無瑕的淨土,受到環境污染和氣候暖化的影響而受到衝擊,出現冰架崩裂融化,自然生態環境突變,引發氣候變異,冰河消融令海平面上升、森林縮小、土壤流失、沙漠化、水及空氣污染、疫症橫行、物種消失,不尋常的氣候現象頻生等等,各種自然災害正威脅著我們的生存環境,給不斷破壞環境的人類敲響了警號。 世界上有大批愛護大自然、關心地球的科學家和環保人士,傳遞環保知識的重要性,致力投入環境保護的工作。亦有像“澳門樂善行”一樣為推動環保意識、又融合著扶貧助學理念的志願慈善團體,默默地為人類作出貢獻;他們連續六年舉辦「澳門樂善盃」行山慈善長跑賽致力推動環保康體親子活動,援建及維修擴建學校,資助大、中、小學孤貧學生就讀至完成大學課程,又為甘肅山區貧困村户建造集儲雨水窖,幫助貧困農户的同時更對改善乾涸山區、綠化環境裨益甚大,多次援助非洲國家幾內亞比紹貧窮初生母嬰減低死亡率,體現世界大同、地球村的精神。長期運送大量禦寒衣物、書包文具用品等到甘肅、貴州、廣西、遼寧及河北等偏遠貧窮地區,並經常探訪學校及貧困受助學生家庭等身體力行的義舉、貢獻己力,回饋社會。 很高興有機會持續參與澳門樂善行有意義的活動,在六週年歡慶的日子,摯誠祝願羅盛宗會長及各位成員再接再厲、放眼世界、推廣環保健體、關顧弱勢、造福社群!   極地博物館基金發起人李樂詩博土 MH

Climate conference (III)

氣候會議(三)  李樂詩博士 減排爭拗 (續上期) 由減少變成增長,是在玩弄數字遊戲嗎?對此、我們首先要正視一個問題—中國仍然有1億5千萬人口處於貧窮水平,是個發展中國家,若以人均碳排放量來看,中國只排在72位,仍屬低排放水平,當然以整體碳排放量計算,中國是全球之首,占全球排放量的19.12%。同樣情況也發生在印度,印度是碳排放量第五高的國家,占4.91%,但人均排放量則只排120位,因該國10億人口中有近三分之一仍生活在貧困綫以下。這個矛盾,令到兩國環保之路舉步維艱,一方面要加快發展助人民脫貧,另一方面要控制人爲廢料排放。因此當中國在哥本哈根會議提出到2020年要比2005年下降40%到45%這減排目標,大都給予正面的評價,因為這已是個不易達到的指標,没有這個減排指標,也許碳排放量將大得難以估計。   究竟發達工業國應該承擔更大責任,還是發展中國家要爲不斷增加的排放負責?相信没有誰能給出公正的答案。保護環境是每一個人的責任,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應該肩負使命,盡力而爲。廢氣排放最主要是來自能源,因此解決之道首要是開發可再生能源,先進國家在這方面可發揮重要角色。好像德國便宣稱到了2020年,該國的電能從可再生能源中獲取的比例,會從目前的9.4%提高到25%;而瑞典更向國際社會公開表示,要在2020年放棄使用石油燃料,完全攞脫對石油的依賴,成為世界上首個全面使用可再生能源的無油國,事實上該國現時已有接近30%的能源取自可再能源。   我們從不懷疑人類開發環保能源的能力,只怕所開發的産品技術又將掀起另一場利益爭奪戰。當低碳經濟正開始在金融市場活躍,減排變相成為大國壓榨小國的工具之際,可再生能源能否扭轉局面,没有誰能妄下斷言。在會議臨近結束前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仍僵持不下之際,美國與中國、印度、巴西、南非幾個新興經濟體系總算達成没有任何約束力的協定,即未能接續2012年將期滿失效的《京都議定書》,設定全球温室氣體減排目標及強制履約機制,這個任務要留待下一次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來完成。   縱然代表發展中國家利益的77國組織形容這是「史上最差」的氣候協議,但正如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所說,這已是「重要的起步」。《哥本哈根協定》把全球升温控制設定在攝氏2度以內(比貧窮國要求的不高於1.5度仍有距離);另外發達國家承諾由2010至2012年三年期間,會出資約300億美元協助貧窮國家對抗氣候變遷,這的確比甚麼也不做來得有意義!   我這次前赴南極,與2008年北冰洋考察有些相似之處,就是看到浮冰處處,旦不時有細小冰塊從冰架塌下。另一個相似的情景,在北極看到孤獨且飢腸轆轆的北極熊在浮冰上踟躇;而在南極,她則看到一隻孤獨可憐皇帝企鵝,在遠離海岸不遠處呆立不動,對前路一臉茫然…….此情此景,我覺得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給它們拍下照片,把它們的真實苦況展示人前—無論南極也好、北極也好,都正受着氣候異變的威脅! “極地博物館基金”李樂詩博士、送贈本會一批介紹保育地球、北極科學考察等光碟,主題為”北冰洋探索、北極驕陽、珠峰密語”、”地球之子”及”火山之子”等五款,供各位關心地球自然環境的讀者免費索閱,付寄光碟時將同時附上本會榮譽會長關潔梅女士送出的”極地博物館基金”紀念章兩款,有興趣者請寄來郵寄地址,或電郵本會careactionmacau@gmail.com索取。(數量有限、送完即止)  

Climate conference (II)

氣候會議(二)  李樂詩博士 (續上期) 事實上環保的呼聲已響起多年,1997年在日本都召開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國第三次締約國大會所擬訂的《京都議定書》,已爲降低全球温室氣體(主要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2O)、氫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及六氟化硫(SF6))的排放量作出規範,當中訂明參與國家須控制人爲排放之温室氣體數量,在2008年至2012年間將該國温室氣體排放量降至比1990年水平再低5.2%,以期減少温室效應對全球環境所造成的影響。但《京都議定書》并未得到主要碳排放國家美國及澳洲的支持。 没有最大碳排放量的國家支持,《京都議定書》成效也成疑問。當時有人認為議定書對於控制温室氣體排放做得不够,標準也定得太低。而另一派人士則指出全球暖化之說根本不可信,并認為限制碳排放只會延緩世界工業化的進程,甚至令財富向第三世界國家轉移。說到底、仍是利益問題。事實証明,除非主要碳排放國家積極減排,否則其餘國家即使如何努力也難以扭轉敗局,就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的數據可以看到,1990年到2005年,主要工業發達國家的温室氣體排放量在990年的基礎上平均減少了3.3%,但美國的排放量比1990年反上升16%。美國的人口約三億,只占全球65億人口的4%,但碳排放量卻占全球18.44%,比排放量達19.12%但有13億人口的中國只低少許。12月11日,筆者終於到達南極長城站,當天竟下起雨來,隨我初次踏足南極的同行者好奇地發問:「爲甚麼在南極會下雨而不是下雪?」長駐站內的科學考察人員簡單回答:「雪本來是在雲內由微小的冰晶互相黏在一起後形成,雪落下地面融化成雨,是因為靠近地面的空氣温度不够冷,在南極下雨的情況并不多見。」基於科學要有實證爲原則,考察人員没有明言這是氣候暖化所致。 哥本哈根氣候峰會比當年京都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最大不同,就是全球各國一致認同氣候暖化的真確性和嚴重性,再没有任何一國對此産生懷疑,這是最顯著的進步,也是唯一令人安慰的地方。說唯 一,是因為認同不等於有實際行動。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的要求,發達國家應在2020年較1990年水平減排25%至40%,但歐 盟只承諾減排20%,還未達到最低要求,至於美國提出的2020年較2005年水平減排17%的目標,基於該國在1990至2005年間排放量增加 16%,所以實際上是較1990年水平減排4%,比歐盟的20%目標低得多。   至於身居全球碳排放量最多的中國,在哥本哈根氣候峰會前宣佈,到2020年中國以國民生產總值(GDP)單位計算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到45%。不過若把這個數字與過去的GDP增長與人均碳排放增長量比較,45%的減排目標實際上是總體碳排放量增長超過35%。 待續… “極地博物館基金”李樂詩博士、送贈本會一批介紹保育地球、北極科學考察等光碟,主題為”北冰洋探索、北極驕陽、珠峰密語”、”地球之子”及”火山之子”等五款,供各位關心地球自然環境的讀者免費索閱,付寄光碟時將同時附上本會榮譽會長關潔梅女士送出的”極地博物館基金”紀念章兩款,有興趣者請寄來郵寄地址,或電郵本會careactionmacau@gmail.com索取。(數量有限、送完即止)  

Climate conference (I)

氣候會議(一)  李樂詩博士   2009年12月,筆者再次踏足南極,這次雖然不是純科學考察,不過能再次回到我視之爲母土的南極,我仍有點兒激動。起程之前,其實我也産生過一絲猶豫,因為同時間在地球接近極北之地的丹麥哥本哈根,正舉行探討全球氣候變化的國際會議,全世界的焦點都聚集在這次被認為决定人類未來前途的會議上。作為推動環保的一分子,我也希望能見證歷史一刻。不過,最終我還是選擇南極,原因是我預計哥本哈根氣候峰會,極大可能與1997年的京都協議一樣,最終可能無功而還,結果不幸言中。 我這樣說并非有先見之明,事實上身邊不少朋友,包括好些中、外學者及環保人士跟她一樣,內心都很矛盾,因為大家都很希望各國政要真的能够爲保護環境而放下身段,共同訂出具體可行的協議。然而是這次氣候峰會的主調,是直指禍端乃由發達國家在過去數十年濫用資源和排放過量廢料所引起,特別是温室氣體排放引發全球氣候暖化的問題最爲嚴峻,而受害最深的卻是貧窮的發展中國家,因此這次峰會的一大訴求,是發展中國家要求發達國家擔負污染環境責任。 然而大家亦同時明白,發達國家不會輕易就範,尤其是經歷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西方各國經濟一蹶不振,要他們一方面投放大量資源補貼發展中國家改善環境,另一方面在國內進行環保改革,減少工業生産和富裕物質生活所製造的污染;要知道刺激消費和增加工業生產是發達國家振興經濟的主要手段,這個要求對國庫空虛負債累累的發達國家來說,即是減少收入,增加開支,與開源節流背而馳。這個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之間的根本性矛盾,本身就是一個死結,因此我們都認為,是次會議很難得出突破性的成果。 漂浮的警號   在距離氣候峰會大約兩星期,在報章上讀到一則令人震驚的消息:一座大約長500米、高50米、深350米的龐大冰山、正在澳洲外海的太平洋西南角海域飄浮。專家估計,這座冰山應該是在2000年從南極羅斯冰架(Ross Ice Shelf) 崩裂出來的,而且不是單一事件;這意味着氣候暖化持續惡化,還有更多的冰山正不斷從冰架中崩裂,并向北飄移,這座冰山無異是對人類世界的一個警示。事實上許多太平洋島國正面臨被淹沒的危機,這些島國的最高點只高出海平面幾米,原本是陽光海灘風光明媚,當地人過與世無争,跟大自然融合的生活,但近年氣候反常,海平面上升,且時常受到特大風暴潮汐冲擊,眼見就快要給淹沒。他們没有製造過多少污染,卻要承受污染的惡果,難怪在哥本哈根氣候峰會上大聲疾呼。 待續… “極地博物館基金”李樂詩博士、送贈本會一批介紹保育地球、北極科學考察等光碟,主題為”北冰洋探索、北極驕陽、珠峰密語”、”地球之子”及”火山之子”等五款,供各位關心地球自然環境的讀者免費索閱,付寄光碟時將同時附上本會榮譽會長關潔梅女士送出的”極地博物館基金”紀念章兩款,有興趣者請寄來郵寄地址,或電郵本會careactionmacau@gmail.com索取。(數量有限、送完即止)   

12-12-4_P3_2

The sky and land

天與地 李樂詩 氣候的暖化,廢氣的排放,環境的污染,都深深的困擾著現代人,也引起了我們這一代的深層思考。環境保衛戰,已成為刻不容緩的頭等大事。多少世代以來,人們都期望天長地久,天造地設,風調雨順。遠古,當人們還不認識「天」的時候,處在「天圓地方」的概念之中,人們對「天」就存在崇拜和敬畏,深怕得罪「天」會給人類帶來災難。於是,自古以來,祭天、敬天就成為人們生活中所必須,從而可以帶來環境的美好與安定。  如果天有不測風雲而帶來天崩地裂、天昏地暗、天翻地覆的災難時,首先要祭天,而天子皇帝是受天命而登位的,他必須向天下「罪已詔」,表示罪是自己的,不要害了老百姓。那時,每個世代,都設有「欽天監」,觀察天文,中國早期許多天文科技就此而發明。  我們的煙霞城市 不幸,進入了近代,科技的發明,宇宙的探索,物質生活的豐富,反而給環境帶來災難。我們美麗的香港,被稱為「煙霞城市」而嚇怕遊客,我們的北方,夏天提早到來。  氣候變暖,環境污染成為人們生活中最重要的議題,世界上的大國召開了有關會議,簽署《京都議定書》,限制廢氣排放。然而,氣候變暖,天空變色,大地變黑,依然悄悄在大規模發生著。靠天、靠地,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現在出現了天不長、地不久的預測。  天地變了顏色 根據專家估計,現在地球對於環境污染的負荷已超負荷20﹪,流行疫癥會接踵而生。 人類充分認識「天」的今天,竟然使天變了顏色。而原本對天十分敬畏的人類,反而使自己的家園可能不能長久居住,要研究將來移民外星了。  天與地長久的和諧相處,相依為命,地上一切都有賴于天的種種恩賜,現在卻已成為水火不容。天氣的暖化,威脅著億萬生命。天不長,地不久,並非危言聳聽! 

The land and the sea

地與海  李樂詩博士 海枯石爛,這前人想出來的一個比喻,它的正面意義教育人們有了信念,即使海枯石爛也永不改變。因為人們相信,海不會枯,石不會爛,它代表永恆不變。然而,科學發展到今天,海枯石爛也許將成為事實。海潮的漲落,海浪的衝擊,氣勢磅礴的浪濤,以氣吞山河之勢瓦解堅岩,過去海嘯已經奪去許多人的生命。氣象學預測,全球暖化之下,海嘯將不斷降臨我們的陸地。地與海的關係本來就像天與地一樣密切,現在卻變成可怕的關係。美國沿岸各州近年所受的龍捲風、海難,海平面上升,甚至整片土地的覆滅,難道不是已經使人戰栗了嗎?   專家估計,未來20年,有數以億計現在有水可用的人將變成無水可用,我們的陸地將變成乾癟的陸地。   冰雪持續融化但另一方面,如果北極的冰雪將持續融化,海平面將升高,勢必淹沒更多陸地,氣候的暖化,廢氣的排放,將成為天與地,地與海的剋星。人們呼籲,我們每個人都必須主動放棄一些便利的物質享受,改變生活模式去配合環境,減少廢氣排放,節省能源。但是,在這以財富為價值中心的世界,人們只懂得徵收甚麽環境稅、污染稅等等,難道這就是根本改變環境的辦法嗎?我們的地球上空,每天有成千上萬飛機,在我們頭頂排放廢氣,人們只考慮機票上徵收的環境稅,而我們地上每天有億萬輛汽車在排放廢氣,人們也同樣只關注徵收稅款的問題。   拯救綠地藍天要拯救我們的綠地藍海,只有從根本的環境上解決。歐盟已率先採取行動,積極研發太陽能,甚至研究利用玻璃罩對太陽進行隔熱,以節省能源消耗,遏制氣候暖化。值得關注的是我們的國家,沙漠化、沙塵暴、耕地減少,正逐漸威脅著我們的生存環境。由於經濟的迅速發展,新興建設不斷,工業由沿岸地區擴展至內陸各省,對環境造成極嚴重的破壞。環保議題成為我們國家最值得重視的大事。我們期待著自己的國家永遠翠綠長青,而不是只剩灰土黃沙。   “極地博物館基金”李樂詩博士、送贈本會一批介紹保育地球、北極科學考察等光碟,主題為”北冰洋探索、北極驕陽、珠峰密語”、”地球之子”及”火山之子”等五款,供各位關心地球自然環境的讀者免費索閱,付寄光碟時將同時附上本會榮譽會長關潔梅女士送出的”極地博物館基金”紀念章兩款,有興趣者請寄來郵寄地址,或電郵本會careactionmacau@gmail.com索取。(數量有限、送完即止)

the sea and sky

海與天  李樂詩博士 海闊天空,本來是用來形容大自然的廣闊,在無限的天地間令人倍感心曠神怡。然而,當我們知道在可見的未來,海將更闊,天將更空,卻是心有戚戚焉。海將更闊,因為氣候暖化,令全球冰川大幅融解,海平面上升了,海將會更闊,地將會更少,哪人呢? 天將更空,因為空氣污染,令到大量禽鳥死亡絕種,當漫天灰茫茫一片塵埃,甚至連雪白的雲朵也沒有容身之所,我們還可以找到吸一口清新空氣的角落嗎? 海天一色本來是形容一望無際海闊天空的恢弘景象,是一種遠景。但現在我們看到的海天一色卻是近觀,空氣中太多的塵埃,太多的懸浮粒子,能見度不足千米的大氣環境,不單止把海天混爲一色,連整個世界也給抹去了顏色。 憤怒的海與天聯合起來的破壞力十分驚人,當海水溫度持續變暖,大量的熱氣便會輸送到大氣中去,打亂了洋流和氣流的走向,影響到氣候的穏定性,於是形成部分地區持續降乾旱,或出現特大風暴,造成難以估計的人命傷亡。 造成這樣的惡果,是因爲人類爲滿足無盡的貪婪,爲想征服大自然,不斷的破壞,無止境的榨取資源,排放有毒廢料,廢氣充斥滿天,令氣候産生巨變,全球暖化,由外而內,地震、旱、澇、暴風連年不斷,抬頭仰望,還有幾片藍天!   本是善良願望   『人定勝天』本是善良的願望,但當它被演化成『征服自然』之後,污染令藍天蒙污。古人『問天』,提出了『莫使塵埃蒙皓白』,今天,全球塵土飛揚,廢氣漫天遍地,連向來一塵不染的南北極雪地也已蒙上塵污。作爲中華子孫,我們何以告慰先人在天之靈。天人本該合一,中國有句話叫『靠天吃飯』,所以我們祖先藉著觀察氣候變化,把一年四季分成二十四節,從正月立替到十二月大寒,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順時插秧收成,順著天而活,「靠天吃飯」使我們有一個美好的生活環境。 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爲一切之本,水乃是生命之源,破壞自然,無異於毀滅生命。我並非回到原始狀態,文明與自然亦不一定處於二元對立的局面。破壞、毀滅、侵佔都是野蠻的行爲;順其自然,與自然界和諧共處,才稱得上真正的文明。   “極地博物館基金”李樂詩博士、送贈本會一批介紹保育地球、北極科學考察等光碟,主題為”北冰洋探索、北極驕陽、珠峰密語”、”地球之子”及”火山之子”等五款,供各位關心地球自然環境的讀者免費索閱,付寄光碟時將同時附上本會榮譽會長關潔梅女士送出的”極地博物館基金”紀念章兩款,有興趣者請寄來郵寄地址,或電郵本會careactionmacau@gmail.com索取。(數量有限、送完即止)

12-12_P3_2

Arctic Ocean expedition (III)

北冰洋考察(三)   李樂詩博士  冰海中採樣:  這次北極考察,科考人員也放出探測氣球,作大氣溫室氣體觀測、大氣臭氧觀測和大氣探空觀測。在整個航程中我們派出直升機在空中巡邏,尋找合適的短期冰站,偵察冰情,而且裝設了海冰覆蓋參數測量儀器以同時進行空中觀測。科考人員放下海中「水下滑翔機」,探測海水溫度、鹽度、深度,定時將探測數據傳輸回雪龍號。他們又進行深游生物拖網和底棲生物拖網作業,以採集生物樣本。取得了包括海星、螃蟹、蝦等物種的大量珍貴標本。雪龍號今次破紀錄地到逹北緯85度,而所派出的直升機在飛抵北緯87度的上空俯瞰觀察時,更發現融池與冰間湖縱橫交錯,可見冰融的威脅正不斷地向北極點蔓延。 架設冰站:  在北冰洋高緯度海域設立臨時考察冰站,以開展多學科綜合考察活動。我們用直升機從船上運送部份工作人員到冰站,重型機器則用起重裝置從船邊進行起卸。考察隊架設好冰站後,便要高效率地執行多個重要任務。科考人員設置自動氣象漂浮站,採用先進的觀測儀器進行多學科觀測,包括:湍流能量輸送觀測、日照輻射測量、北極冰間水道區域的「氣―冰―海」相互作用的觀測等。用全球衛星定位技術指示位置的浮冰,可用作漂流軌迹觀測、海冰厚度分佈探測及冰芯取樣以進行海冰微結構觀測。海冰鑽探有助觀測海冰生態學,研究項目包括:海冰冰藻種類和數量、冰芯內部冰藻的觀測、冰芯的鹽度、營養鹽垂直分佈等。海冰光學是了解冰融速度的其中一個重要依據,科考人員會觀測海冰的反照率、透射率、光在海冰中的衰減情況、海冰中的光譜分佈等變化,及海水混合特性觀測,研究冰下海洋特徵以及冰水界面熱通量。接近北極點的海洋生態一直是未被探知的地球奧秘,科考人員透過觀察冰下海水的葉綠素、營養鹽、混濁度、有效光合輻射等,以了解北極海洋生態。我們在這次北極考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無疑令人振奮,但所觀察到的事物,同時也讓科考人員深感憂慮。事實上,雪龍號歷史性地進入北緯85度架設冰站,本身已經是北極受地球暖化影響而大幅冰融的最有力證明。大量融雪的北極,會為人類帶來甚麼災難呢?近年天災不斷降臨,已經是大自然給予我們的預警。如果我們還不積極採取措施減少污染,制止地球繼續暖化下去,相信會有更大、更頻繁的天災發生,嚴重威脅人類的未來。 

Arctic Ocean expedition (II)

北冰洋考察(二)李樂詩博士 考察四個主要目的: 第一、了解北極氣候變異及其對中國氣候的影響。 第二、探究北冰洋的海洋環流變化及其對生態和氣候造成的影響。 第三、認識北冰洋及鄰近海域的第四紀古海洋演化歷史,從而了解北冰洋區域在過去發生的重大地質事件。 第四、開展對北冰洋深海微生物資源及其基因資源的多樣性研究,並在參照地質年代下,研究生物多樣性變化的演變與海洋環境變化的關係。研究成果將會以多種不同角度闡述,為各國政府的決策機構就制定日後的環保政策事宜提供依據。在地球上北極雖然與我們相距很遠,但該區的命運卻與全人類的命運息息相關。   因紐特人與北極熊 地球暖化日益嚴重,全人類都身受其害,而首當其衝的,是住在北極圈附近的因紐特人──或稱愛斯基摩人。至於格陵蘭有大量冰川融化,該處原本被冰雪覆蓋的岩石變成裸露岩,而沒有冰雪覆蓋的岩石容易吸熱,令到附近的冰雪加速融化。在北冰洋考察期間,我們多次在浮冰站遇見多只北極熊,這種情況在以往是很少發生過的。由於破冰船現已深入到北緯85度,加上北極熊習慣在夏季南下覓食,但近年海冰在夏季迅速融化,造成大量冰塊斷裂,以致北極熊南下之後便無法回家,唯有在浮冰之間游走尋找出路。這種目前世界上最大型的陸上食肉動物,一旦氣溫在攝氏十度以上,牠們便難以存活。如果連北極熊也不能在北極立足,那麼其他活躍於北極的動物,會有甚麼下場呢?   冰海中採樣 這次到北極考察,科考人員在整個航程中進行持續而密集的採樣觀測,以了解北極大範圍地區的變化。在白令海區域,科考人員較側重收集海洋生態樣本,探究地球暖化對北極海洋生態的影響。但在加拿大海盤,最重要的工作是鑽探採集海泥,以了解冰融速度加快的原因。根據不同深度的海泥所驗出不同年代的甲烷、二氧化碳等有毒物質的含量,便可計算出有關污染和地球暖化的準確資料。雪龍號進入了北極海冰快速變化的中心區──加拿大海盆中部海冰覆蓋區域。該區在2008年入夏以來,每天都發生急劇變化,海冰融化迅速,在幾天內,海冰密集度已經從90%降至60%。我們在不同的海域都會抽取大量的海水樣本,供科考人員作多樣研究次用。 (待續) 編者按:“極地博物館基金”李樂詩博士、送贈本會一批介紹保育地球、北極科學考察等光碟,主題為”北冰洋探索、北極驕陽、珠峰密語”、”地球之子”及”火山之子”等五款,供各位關心地球自然環境的讀者免費索閱,付寄光碟時將同時附上本會榮譽會長關潔梅女士送出的”極地博物館基金”紀念章兩款,有興趣者請寄來郵寄地址,或電郵本會careactionmacau@gmail.com索取。(數量有限、送完即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