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mate conference (II)

氣候會議(二) 


Dr. Rebecca Lee

(續上期) 事實上環保的呼聲已響起多年,1997年在日本都召開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國第三次締約國大會所擬訂的《京都議定書》,已爲降低全球温室氣體(主要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2O)、氫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及六氟化硫(SF6))的排放量作出規範,當中訂明參與國家須控制人爲排放之温室氣體數量,在2008年至2012年間將該國温室氣體排放量降至比1990年水平再低5.2%,以期減少温室效應對全球環境所造成的影響。但《京都議定書》并未得到主要碳排放國家美國及澳洲的支持。

没有最大碳排放量的國家支持,《京都議定書》成效也成疑問。當時有人認為議定書對於控制温室氣體排放做得不够,標準也定得太低。而另一派人士則指出全球暖化之說根本不可信,并認為限制碳排放只會延緩世界工業化的進程,甚至令財富向第三世界國家轉移。說到底、仍是利益問題。事實証明,除非主要碳排放國家積極減排,否則其餘國家即使如何努力也難以扭轉敗局,就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的數據可以看到,1990年到2005年,主要工業發達國家的温室氣體排放量在990年的基礎上平均減少了3.3%,但美國的排放量比1990年反上升16%。美國的人口約三億,只占全球65億人口的4%,但碳排放量卻占全球18.44%,比排放量達19.12%但有13億人口的中國只低少許。12月11日,筆者終於到達南極長城站,當天竟下起雨來,隨我初次踏足南極的同行者好奇地發問:「爲甚麼在南極會下雨而不是下雪?」長駐站內的科學考察人員簡單回答:「雪本來是在雲內由微小的冰晶互相黏在一起後形成,雪落下地面融化成雨,是因為靠近地面的空氣温度不够冷,在南極下雨的情況并不多見。」基於科學要有實證爲原則,考察人員没有明言這是氣候暖化所致。

哥本哈根氣候峰會比當年京都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最大不同,就是全球各國一致認同氣候暖化的真確性和嚴重性,再没有任何一國對此産生懷疑,這是最顯著的進步,也是唯一令人安慰的地方。說唯 一,是因為認同不等於有實際行動。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的要求,發達國家應在2020年較1990年水平減排25%至40%,但歐 盟只承諾減排20%,還未達到最低要求,至於美國提出的2020年較2005年水平減排17%的目標,基於該國在1990至2005年間排放量增加 16%,所以實際上是較1990年水平減排4%,比歐盟的20%目標低得多。

 

至於身居全球碳排放量最多的中國,在哥本哈根氣候峰會前宣佈,到2020年中國以國民生產總值(GDP)單位計算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到45%。不過若把這個數字與過去的GDP增長與人均碳排放增長量比較,45%的減排目標實際上是總體碳排放量增長超過35%。 待續…

“極地博物館基金”李樂詩博士、送贈本會一批介紹保育地球、北極科學考察等光碟,主題為”北冰洋探索、北極驕陽、珠峰密語”、”地球之子”及”火山之子”等五款,供各位關心地球自然環境的讀者免費索閱,付寄光碟時將同時附上本會榮譽會長關潔梅女士送出的”極地博物館基金”紀念章兩款,有興趣者請寄來郵寄地址,或電郵本會careactionmacau@gmail.com索取。(數量有限、送完即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