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馬路命名一百年

新馬路命名一百年

陳樹榮

澳門著名的「新馬路」,原稱「亞美打利卑盧大馬路」,命名於1913年9月2日,今年可以紀念新馬路的原街名被建議命名一百周年。

為何將這段橫貫澳門半島的新開闢的大馬路,命名為「亞美打利卑盧大馬路」?原來,這是以當年的海外部長的名字命名的,海外部長又稱殖民部部長。

這位亞美打利卑盧(Almeida Ribeiro)部長,原是葡萄牙最高法院法官,1913年 — 1917年歷任海外部長、殖民地部部長、內政部部長。他在任內批准葡京財政撥款15萬元修築「新馬路」,15萬元在當年是個頗為可觀的數目。如此「大手筆」,可見其對澳門的重視與支持,是一位對澳門有功之士,可惜他於1917年被當政治犯瑯璫入獄。

新馬路全長620公尺,是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以來,澳門最繁盛的街道和商業中心。然而,在百年前,卻並非通衢大路,而是遍佈着彎彎曲曲、斷斷續續的二十多條橫街窄巷,通過緊急的征地、賠償,拆掉了一百多間民居,至1918年,鏟平了橫貫在新馬路與龍嵩街口交界的一座小山崗,並拆去了至南灣街海傍的林連大屋,1925年在旁建成大西洋銀行新址。一條筆直的新馬路基本築成。

新馬路,是分段建造、分段啟用、分段命名的。新馬路開通後,議事亭前至西端海旁路口,命名為「亞美打利卑盧大馬路」。而議事亭前至南灣東端路口,則稱為「美副將大馬路」,後將此路名移往觀音堂前新開馬路。至此,「新馬路」全段逾600公尺,才全稱為「亞美打利卑盧大馬路」。

不過,由於新開闢的大馬路,給人「新」鮮感,而原已命名的「亞美打利卑盧大馬路」九個字的街名,可能太長又不順口,便被「新馬路」的名字掩蓋。豈料「新馬路」之名卻生命力特長,長期流行坊間。百年來,路早已舊了,但路名仍「新」,甚至可能永遠永遠,都稱之為「新馬路」。

大西洋銀行新址1925年落成時仍臨海濱 (上) 今日的大西洋銀行周圍早已高樓林立(下)
今日的新馬路依然車水馬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