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期
第八期 2012年3月
第八期 2012年3月
澳洲藍山大峽谷 胡浩強 澳洲藍山大峽谷,位於悉尼西方100公里,由於廣寬的山脈峽谷內,長滿了尤加利樹,在太陽光線的反射下,尤加利樹發出柔和的藍光,使整座藍山大峽谷閃出藍色迷人色調。從悉尼火車站可乘火車往藍山小鎮Katoomba,沿途可欣賞有澳洲大峽谷之稱,藍山山脈的壯麗景色。 澳洲藍山國家公園,座落在新南威爾士州境內,車程約2小時,2000年被列入自然類世界遺產名錄。藍山山脈外型很像美國的大峽谷,國家公園大面積的原始叢林和亞熱帶雨林,其中以尤加利樹最為知名,尤加利樹為澳洲的國樹,品種超過500種之多。藍山國家公園座落在海拔100公尺到1,300公尺之間的高原丘陵上,崎嶇的藍山山脈擁有觸目的風景,特殊的地理和氣候環境,蘊育了種類繁多的雨林和野生動物,七彩的鸚鵡遍佈整個國家公園,還有無尾熊、袋鼠、袋熊及樹熊等珍貴野生動物,是叢林步行者的天堂。 色彩艷麗的石岩絕壁 從海拔1,000多公尺高的「三姐妹岩」旁邊的山徑,沿著崎嶇徙峭的山岩石路攀登而下,向著山谷的小徑而行,沿途可以觀賞到恐龍時代的植物,千百種鳥類在樹頂上嗚叫,享受森林間樹木的氣味,在清爽的高山雨林中探索,茂密的叢林峽谷,在大自然的環境褢,感受與動植物作全接觸的自然之旅,是一次難得的旅程。對體能來說也是一種考驗,因為要在落差1,000多公尺之間的高原丘陵上來回走動,實在有難度。 前往藍山回音谷,搭乘世界最斜的拉軌纜車,斜度為52度,深入縱深三百公尺的峽谷內探險,再搭乘最新的360度全景的空中觀景纜車,可以多角度觀賞峽谷最美的「三姐妹岩」及「傑美遜峽谷」,遼闊無涯的大自然砂岩絕壁的壯觀奇景,這裡是到藍山絕對不能錯過的風景點!藍山國家公園內,隨處可見斷岩、峭壁、峽谷、瀑布,藍山大峽谷景色壯觀。若要仔細欣賞藍山山脈的迷人景色,便要住宿在海拔1,009米的藍山小鎮上,才有充裕的時間去探尋藍山。一般藍山的旅行團,行程都是當天往返;但最好在藍山小鎭Katoomba住宿一至兩晚,享受山中小鎮寧靜愜意的生活,藍山小鎭風景如畫,古董店、咖啡館,讓人忘記煩忙的都市生活,享受山中的寧靜,更可欣賞藍山大峽谷日出日落的壯麗景色。 温馨提示:悉尼往藍山的火車票,可免費乘坐藍山小鎭Katoomba的觀光巴士。 花香飄蕩 藍山大峽谷上的三姐妹岩 藍山小鎮的優美建築 享受藍山大峽谷的風情
第七期 2011年12月
普羅旺斯豐收節 胡浩強 法國南部普羅旺斯,地中海海邊營地的一個早晨,望向碧海天間,彩霞漸漸升起,海鷗在晨曦的光線中飛舞,靜寂的海岸,又活躍起來。普羅旺斯的杜倫,四季繁花盛開,紫色的薰衣草田,金黃的向日葵田,最為奪目。還有紫紅的葡萄,多色的玖瑰,各種粉紅色、粉藍色的野花,匯聚成一遍色彩艷麗的繁花世界。 喝過咖啡,食過早餐,便往村鎮上走,穿過翠綠彩色的村莊,再往山丘上流連,經過一列優雅的洋房,有一個葡萄莊園,葡萄園內是一間淺粉紅色的洋房,女主人從庭院中出來,與我們閒談,熱情地引領我們進入她的莊園裡摘葡萄,並邀請我們參加鎮上的葡萄豐收節。 葡萄豐收節是普羅旺斯的重要節日,每年從9月開始至11月,普羅旺斯各地由尼姆、艾克斯、亞維濃及隆河流域等地區,都舉行葡萄豐收節。在午間我們搭乘男主人Mourice的汽車,趕到鎮上的廣場,各個村鎮的代表人物,開始化妝,紛紛穿上十九世紀的華麗服飾,頭飾的裝扮也十分講究。連參加巡遊的馬匹,也要疏洗一番,並裝上名貴的馬鞍及駿馬頭飾。大巡遊開始,那些穿著十九世紀華麗服飾的人物,騎在駿馬之上或坐在馬車上,在旗手的帶領下,沿著各村莊小鎮巡遊。馬車上穿著漂亮服飾的俊男美女們,向圍觀的人群,撒下鮮花、薰衣草、稻穀、巧克力金幣及精緻的香囊等,還有滿載巨型酒桶的馬車,氣氛相當熱鬧。 遊行隊伍到達市鎮廣場上,穿著盛裝的樂隊,演奏著動聽的民歌,節日氣氛十分濃厚。廣場的周邊,同時舉辦杜倫的美食節,各類葡萄酒、水果、蜜糖、橄欖、火腿等食品,琳瑯滿目。巡遊隊伍最後在村鎮廣場,舉行雞尾酒會,一起慶祝這個歡樂的節日。各參加者都開懷暢飲,玖瑰紅酒是主要的飲品,還有多種甜品美食,大家食得津津有味。法國普羅旺斯的葡萄酒享譽全球,玖瑰紅酒是傳統的夏日飲品,曾被詩人形容為「關在瓶子裡的陽光」,是暢銷海外的法國名酒。 Mourice夫婦還邀請我們到他們的莊園裏吃晚飯。晚餐的材料都是她們莊園裡種植的東西,像橄欖、番茄、葡萄等,連葡萄酒都是自已釀造的。這晚的主菜是野生百里香和迷迭香等香料所煮的雞肉飯,是一道普羅旺斯名菜。還有法國牛排、橄欖油茄子餅、普羅旺斯魚湯,Tavel玖瑰紅酒、Rasteau葡萄酒等普羅旺斯名酒。這一夜談笑風生,連隔離的鄰居也來湊熱鬧,直至深宵,帶著半點醉意,摸黑返回營地。
地熱之城羅托魯瓦 胡浩強 羅托魯瓦 (ROTORUA) 是新西蘭著名的旅遊城市,位於北島的中部,以火山、地熱噴孔及溫泉而聞名。這兒富有濃烈的新西蘭土著毛利族色彩,是毛利族的聚居地,可直接接觸毛利人的傳統生活方式和傳統文化,毛利人的木刻藝術及玉器手飾工藝品等。蒂普亞毛利族文化中心,展示毛利族獨有的藝術文化;市內隨處可見毛利族特式的建築。 這裹因擁有世界珍稀的地熱地帶、羅托魯阿以火山湖及間歇泉而聞名於世,泉水沸騰,間歇泉的地熱物質,經常噴至幾十呎高,令人彷如置身仙景異地,城市內到處都飄著白色的水蒸氣,籠罩着獨特的硫黃氣味,市區內隨處可見輕煙裊裊的景象,溫泉區是讓人享受,置身於凡塵俗世以外的地方。羅托魯瓦是新西蘭排名第一的遊旅觀光城市,也是北島旅客的集中地。 著名景點有地熱仙境(WAIOTAPU),鬼門關地熱公園(HELLS GATE),火山谷(WAIMANGU)等。羅托魯瓦北面鄰近的著名城市奧克蘭(AUCKLAND),南面則鄰近北島最高峰,海拔2,796公尺的努阿佩山(RUAPEHU),這裡是活火山區域──湯加里羅國家公園,這兒有著奇特的地貌,多變的地質,如置身於月球的地殼之上,充滿科幻與神秘感覺,曾經是電影“魔戒”主要拍攝場景之地。 羅托魯瓦旅遊資源豐富,景色迷人,寧静的居住環境,湖光山色,比首都威靈頓(WELLINGTON)及奧克蘭,都更舒適愜意。
巴伐利亞浪漫之魂—富森 胡浩強 富森位於德國南部,山林湖泊的阿爾卑斯山區,是著名的德國阿爾卑斯山路及浪漫之路的交匯之處。德國阿爾卑斯山路全長300公里,以林道(Lindau)的博登湖(Bodensee)為起點,跨越德國、瑞士及奧地利之邊界,從東到西橫跨巴伐利亞山脈,盡享自然美景,湖光山色。 浪漫之路位於德國南部,全長460公里,以世界文化遺產城市符茲堡為起點,其間經過許多著名的歷史文化城鎮,最後的終點站,就是巴伐利亞最高的山城─富森。 著名的童話式城堡─新天鵝堡,巴伐利亞國王的夏宮─舊天鵝堡,都在這個城鎮的郊野之上,富森是浪漫之路著名的城鎮,城區內還保留著中世紀時期的建築風格,屋舍之間的配對,色調迷人。 駕單車遊覽富森是最佳的選擇,因為火車站旁就有單車出租,非常方便。這個小城鎮有許多風景優美的單車徑,通到郊外的森林湖泊之中,讓人們去享受一次愉快的單車旅程。 從富森可坐火車到鄰近奧地利的山區小鎮(Ehrwald),再走30分鐘山路,可到登山纜車起點,然後坐15分鐘的登山纜車,便可到達德國的楚格(Zugspitze)。 楚格峰為德國最高峰,海拔2,964公尺,是德國著名的登山基地,歐洲各地的登山愛好者,都以此作為攀登的目標。 因為在峰頂之上,可飽覽一望無際的山戀;在晴朗的日子裡,還可以遙望奧地利、瑞士、意大利和德國境內的山峰。
宏偉麗亮的水都威尼斯 胡浩強 威尼斯被譽為世界上最美麗的水都,她終年浸在亞得里海的潮水中,連年遭受潮水的威脅,卻依然麗亮地矗立於海面之上,淒美浪漫;幢幢建築物破浪而出,恍似魔法師的魔仗一點,宏偉壯觀,讓游子們去追逐浪漫,去驚嘆欣賞。 若要盡情親近水都之美,可徒步圍繞這座水上城市而行,走進水城,彷彿走進一座麗亮的迷宮。威尼斯是世界上唯一沒有汽車的城市,游客不會受到汽車的喧擾。只有宏偉的教堂,歐洲文藝復興及各個時期的宮殿式建築物,走在水城的街頭之上,只看到眾多蜿蜒的河道,不停地穿梭著各式各樣的游船,常常傾聽到風琴聲,與“貢多拉”船夫的歌聲。 早安威尼斯 在海浪中悠然入 在窄巷裡靜靜私語 威尼斯是世界上唯一的完全建立在水上的城市,河道縱橫,被177條小河圍繞著,有120多個小島,由400多座小橋把水城連接起來。徒步於小橋流水之間,小城的橫街窄巷裡,最後不要忘記走進聖馬可廣場,她就是城市的中心,每天清晨至黃昏,遊客都是絡繹不絕,擠滿了人潮。 大運河(Canal Grande)蜿蜒穿梭於整座威尼斯水城,這條波光粼粼的水上大道,兩岸矗立著由13世紀至18世紀時期的建築物,有拜占庭式、哥德式、巴洛克式,所有這些具有歷史價值及藝術價值的建築物,使威尼斯成為 “世界文化遺名錄”宏偉麗亮的水都。 在水道中閃動搖曳 水上牌坊
深秋飄雪田澤湖高原 胡浩強 日本本州北部的田澤湖高原,平均海拔約一千公尺,位於高原東部的駒岳山為最高峰,海拔一千七百公尺。 在十一月初到達田澤湖高原,深夜的車窗,細雪點點飄下。一覺醒來,大地上一片白雪,樹上的楓葉,片片落下,靜靜地躺在雪上。 淡藍色的晨霧,如輕煙一般,飄浮在雪嶺之間,雪花在陽光下閃亮。自然界一種最令人驚訝的變化,就是飄飄雪下。雪的美艷,常常在寒冷中令人心動。 日本人對於溫泉非常綣戀,在田澤湖高原的深處,乳頭山的半山腰,分佈著七間具有濃厚鄉村風格的溫泉旅館,名為“乳頭溫泉鄉”。乳白色的溫泉水,有多種不同的療效,非常受旅客的歡迎。最剌激在飄雪中享受大露天風呂,在寒風細雪的田澤湖高原之上浸溫泉,特別溫暖。 欣賞田澤湖高原秋色的最佳時間,約為每年的10月15日至11月10日。 深秋飄雪田澤湖高原 乳頭溫泉鄉的大露天風 楓葉點綴著浪漫的秋意 細雪飄落在山巒之 秋雪之戀曲 高原上的林間秋色 田澤湖上的彩虹 水波浩渺的田澤湖
天與地 李樂詩 氣候的暖化,廢氣的排放,環境的污染,都深深的困擾著現代人,也引起了我們這一代的深層思考。環境保衛戰,已成為刻不容緩的頭等大事。多少世代以來,人們都期望天長地久,天造地設,風調雨順。遠古,當人們還不認識「天」的時候,處在「天圓地方」的概念之中,人們對「天」就存在崇拜和敬畏,深怕得罪「天」會給人類帶來災難。於是,自古以來,祭天、敬天就成為人們生活中所必須,從而可以帶來環境的美好與安定。 如果天有不測風雲而帶來天崩地裂、天昏地暗、天翻地覆的災難時,首先要祭天,而天子皇帝是受天命而登位的,他必須向天下「罪已詔」,表示罪是自己的,不要害了老百姓。那時,每個世代,都設有「欽天監」,觀察天文,中國早期許多天文科技就此而發明。 我們的煙霞城市 不幸,進入了近代,科技的發明,宇宙的探索,物質生活的豐富,反而給環境帶來災難。我們美麗的香港,被稱為「煙霞城市」而嚇怕遊客,我們的北方,夏天提早到來。 氣候變暖,環境污染成為人們生活中最重要的議題,世界上的大國召開了有關會議,簽署《京都議定書》,限制廢氣排放。然而,氣候變暖,天空變色,大地變黑,依然悄悄在大規模發生著。靠天、靠地,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現在出現了天不長、地不久的預測。 天地變了顏色 根據專家估計,現在地球對於環境污染的負荷已超負荷20﹪,流行疫癥會接踵而生。 人類充分認識「天」的今天,竟然使天變了顏色。而原本對天十分敬畏的人類,反而使自己的家園可能不能長久居住,要研究將來移民外星了。 天與地長久的和諧相處,相依為命,地上一切都有賴于天的種種恩賜,現在卻已成為水火不容。天氣的暖化,威脅著億萬生命。天不長,地不久,並非危言聳聽!
九龍皇帝駕崩了 黎鴻健 報紙頭版,斗大的刋登着“九龍皇帝駕崩”幾隻標題大字,未讀內文,也知道是曾灶財已辭世,雖然他是“九龍皇帝”與濠江無關,跟他亦非親非故,但認識他的名字已四十多年,看着牆上那幅多年前偶然得來他的墨寶,兒時往事不期然一一湧現,心情有點沉重,而在此重溫舊夢。筆者當年由氹仔初抵香港,是住在九龍官塘警署旁邊的鯉魚門道邨,就讀的學校就在附近的觀塘徙置區 (俗稱雞寮) 內而貼近秀茂坪,平日上學、外出大多在觀塘道旁的木屋區、雞寮、裕民坊或觀塘碼頭等一帶經過或流連,當年未有那些天橋躉,曾灶財的題字偶爾在一些街邊圍板、大渠邊英泥矮欄、電箱或建築物的外牆等出現,對他的字迹覺得有趣,心想他是個精神有問題到處塗鴉的人,及後我搬離觀塘,仍在九龍多個地區的路邊鐵欄宣傳品、天橋底、護土牆、地盤圍街板及電箱、燈柱、垃圾箱等,他甚至衝出觀塘,遠至尖沙咀碼頭、中環都見他的字跡,幾十年來警方多次票控他,到2002年仍因在尖沙咀的燈箱塗鴉而被法庭罰款500元,但亦阻不了他隨處揮毫的習慣。 曾灶財的身世早已成為坊間話題,在90年代,他的家人曾在一次電視訪問中透露,曾灶財在早期整理祖先遺物時,聲稱發現一本族譜,指香港割讓給英國前,九龍曾被御賜成為他祖先的食邑,他本來是九龍的「大地主」,但現實卻淪為低下階層,曾灶財心生不忿,開始在公眾地方塗鴉,自稱皇帝以宣示主權,不滿「國土」被英政府非法霸佔。我們不去深究曾灶財背景的真偽,他數十年來的堅持,卻在不少人的成長歲月中,夾雜着一、兩個他的片段,曾灶財在我的回憶裏有着更特別的一幕:事緣1997年的農曆新年,我和太太前往觀塘跟兄嫂拜年,出了觀塘地鐵站,正沿觀塘道向離地鐵站不遠、荷蘭宿舍旁的巴士總站行去,驟眼見到在觀塘道旁鐵圍欄上,掛着一塊替人修理家庭電器的小廣告牌,有曾灶財在上面御筆親題“大馬路渠垌 九龍國皇”幾個大字,見到這塊小木牌實在非常興奮,正想上前把它拆下,卻被太太拉着並斥駡:『你儍,咁嘅嘢都要』? 最後沒有把木板拆走,並非因太太的阻止,而是木板四角被粗鐵線緊緊纏着,徒手根本拆不到的,抵達兄長家想借個Cut鉗把它剪下來,誰知一提出又被兄、嫂教訓一頓,但經不起我苦苦要求,兄長終替我致電請教一位在市政署工作的朋友,他說市政署定期會將街道上此類物品清理並丟棄垃圾站的,想要的話,可要待日後有這類清拆行動時,始在垃圾站拾取。得到這個訊息,我央求兄長替我密切留意,幾個月後,兄長終於將這件“寶物”送到我手,逃過了被送去堆填區的厄運! 我對這件曾灶財墨寶的鍾情,當然是因為它涉及到一點點我的早年回憶,又是我好古喜舊的嗜好驅使,更重要的是它原本就一件香港社會演變過程的證物,加上曾的墨寶,組成一件自然而夾雜着香港民間歷史價值的街頭藝術品。首先這塊面積16吋乘16吋的小木板,是當年一個替人上門修理雪櫃,冷氣、按裝天綫的人自已寫的廣告牌,到今天,雪櫃,冷氣機的價格亷宜還有一至三年的免費保養,六、七十年代曾經興旺過的私人維修舊家電行業已被淘汰。通常曾灶財落筆的都是面積較大的地方,如此細小的木板也獲曾的垂青算是異數,原因是觀塘道近翠屏道口附近一帶,自從地鐵通車、天橋及廠廈林立,曾灶財題字的空間被收窄,除了天橋躉尚可揮毫,就只有沿路鐵欄杆上大大小小、合法或非法的宣傳品,這當然成為他的目標。這塊小木板另一難得的地方,是它紀錄了六、七十年代觀塘翠屏道口一帶的地貌,當年觀塘警署側沿着觀塘道、現在觀塘泳池向裕民坊方向,有一條濶十多廿呎的明渠,直達翠屏道口連接另一條自翠屏道伸延出來的明渠,再通出觀塘海面,未知這兩條大明渠被覆蓋了幾多十年,但曾灶財在板上第一行寫着“大馬路渠垌”木板掛的位置,就是當年明渠旁的觀塘道,每一個觀塘老居民都會明白曾的“大馬路渠垌”就是觀塘道旁的“明渠”或稱“大坑渠”,他可以清淅地寫出幾十年前舊觀塘的地貌,他會是傻的嗎?我不懂評書論畫,曾寫的字美不美我不敢說,這亦視乎每個人的喜好,我則覺得他那簡拙書法背後,隱藏的獨特街頭文化才是重點。我曾在1998年間於油蔴地公眾四方街和彌敦道交界,目睹他左手撑拐杖及掛着一瓶墨,右手則揮筆疾書,不停寫了近三十分鐘而未露疲態或手顫,可能他的膝頭不能屈曲,電箱下半部的字也是站着沉手用吊筆書寫,字體同樣是四平八穩,其中“國皇”两個特大字的筆劃,直的垂直,橫的像用尺間似的,少點書法基本功也寫不出來呢!曾灶財先生走完了八十六年漫長的人生路,雖然備受冷眼或以瘋漢視之、塗鴉之作未被賞識更無視其文化意義,但我仍堅信還有不少持平常心的人,仍推崇他是香港基層本土文化的表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