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eactionadmin

被遺忘的角落──九澳聖母村

被遺忘的角落──九澳聖母村  吳嘉偉,八十後,熱愛文學、戲劇、電影。 九澳聖母村、或是九澳痲瘋村,這個名字對於部份澳門人,尤其是年輕一代來講,可以話相當陌生。而這個位於路環島最東面的神秘之境,韻含著一整個世紀的澳門痲瘋病史。而隨著痲瘋病於本澳絕跡,遠離人煙、深藏隱匿的九澳聖母村亦漸漸成為被人們所遺忘的角落。   澳門開埠初期,所有痲瘋病人都是安置在望德堂區,故該區亦有“瘋堂”之稱。十九世紀中後期,由於望德堂區人口漸增,在居民的反對聲音之下,當時澳葡政府決定將痲瘋病人遷出,再經過多番考量之後,最後決定選址九澳聖母村作為合適安置場所,而這一批,也就是澳門最後一批痲瘋病人,得以在這裏安渡餘生了。   聖母村成立初期痲瘋病人的數目並不是太多,不過由於當時醫療設備不足,所以病人的數目於上世紀初開始漸漸增加。聖母村內收容病人的住所一共有五間,全屬葡萄牙式單層小屋建築風格; 上世初剛落成的九澳痲瘋村 高峰時期,小小的舍屋內會住著約二十位病人,屋內擺放著多張兩層床甚至三層床,環境相當擠擁。於小屋旁邊,有一間呈“L”字形,面積比較大的房舍,據說是聖母村的舊教堂地址,不過說到聖母村內的教堂,現在大家都會放眼於外型突出七苦聖母小堂;這座小堂重建於1966年,專為痲瘋病人而設,與痲瘋病院相鄰;外形呈三角的教堂,加上周遭的破落美感,長久以來,都是攝影發燒友的愛好之地。   五間舍屋,一間教堂舊址,一座七苦聖母小堂,構成了當時的聖母村。九澳村與聖母村相近,根據九澳村村民所講,當時痲瘋病人除了會獲政府配給糧食物資外,還會在村內種植蔬果,以及到山後的海邊打漁,自給自足;由於疾病使他們外型殘缺,行動不便,故痲瘋病人亦相當安分守己,不會胡亂走動;而昔日的九澳村,生活比較窮苦,資源亦相對缺乏,而當時聖母村的痲瘋病人也會把政府接濟的剩餘物資,送給九澳村的村民,可見痲瘋病人雖然受到疾病的煎熬,以及人們歧異的目光,可幸他們內裏仍然保存著一顆關愛的心。說起九澳聖母村的事跡,不得不提宅心仁厚的胡子義神父。六十年代初,當時仍然有很多人害怕痲瘋病,但胡子義神父自告奮勇,隻身來到荒涼的聖母村,接手照顧痲瘋病人。胡神父悉心照顧著所有的痲瘋病人,於村內建水池、製發電機、造林種菜、以及開設小工場,用了幾年的時間,便把聖母村整治過來。由於痲瘋病人只能於村內終老,而且他們大多已經無親故,所以當他們去世時,亦會安葬於聖母村的後山上,而神父亦為他們進行彌撒。     上世紀初,痲瘋病院係由教堂以及澳葡政府一起合作管理,痲瘋病人在此可以得到兩餐溫飽,以及治療;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痲瘋病院由當時社會工作司接管,更於1991年在原址加建起九澳老人院,繼續收容當年染有痲瘋病,而又康復的長者,令他們得到適當的照顧,安享晚年。於2012年年尾時,九澳老人院已經遷出聖母村,由於舊址將會遷拆,故老人院需要搬到另一個地方暫住,而特區政府亦將會在九澳的另一個地方,興建一所新的安老院去安置這批長者。在此希望長者們到新環境後,繼續過著安靜舒適嘅生活。 九澳聖母村內已經廢置的痲瘋病人住所 外型與眾不同的九澳七苦聖母小堂 這座面積比較大的舍屋,據說就是聖母村舊教堂的遺址 現在已經人去樓空的九澳老人院

“善 堂”談 往 -陳樹榮

  “善 堂” 談 往  陳樹榮   日前報載,大陸正在拍攝有關“善堂”的電影,這是近幾十年來大陸首部 講“善堂”的電影,可見大陸對“善堂”的肯定和重視。 “善堂”之名之義,昔人並不陌生,坊間常有關於“善堂”的言語,“善堂”兩字,時被人掛在嘴邊頌揚。例如,“喂!你沽我哋係善堂呀,乜嘢都幫得!” 同善堂最長的對聯 的確,以往的“善堂”,在救急濟難扶貧方面,幫助危困弱勢者很多,這從澳門同善堂的一幅百年對聯亦可見一斑。 這一幅長聯,由“撫滇使者里人黃槐森謹識並書”於“光緒二十一年歲次乙未嘉平之月”,即1895年12月,上聯、下聯全文如下 (標點為筆者所加): 拯疾苦於窮檐,飢贈粥,寒贈衣,病贈藥,亡贈棺,薑丸安胎產,燄口慰幽魂,如斯事事周全,圖報自應啣結眾; 曉愚頑以炳鑑,父言慈,子言孝,兄言友,弟言恭,敬信接朋儕,和順諧夫婦,籍此般般提醒,響風那禁噬陬來。 這幅對聯,題寫於1895年12月,距今已117年,是逾百年長聯,上下聯合共82個字,是澳門同善堂最長的對聯,也是澳門現存五百多幅對聯中最長的對聯。這幅對聯的撰寫人“撫滇使者里人黃槐森”,是今日珠海斗門人仕,故稱“里人”,即香山鄉里,時任雲南巡撫,相當於今日的省長。這幅楹聯,對仗非常工整,且將成立於1892年的澳門同善堂的宗旨,以及賑濟、教化等職能、功效,以及和諧社會、倫理關係等,都表達無遺。尤其是對聯中的“飢贈粥、寒贈衣、病贈藥、亡贈棺、薑丸安胎產,燄口慰幽魂”,描述慈善公益事業,最為清淅明確具體化,對同善堂極其贊賞,令人感概、感動。 澳門同善堂   中國唯一的同善堂  一百幾十年前的中國“善堂”,大都如澳門同善堂那樣,按上述對聯所述而開展民間慈善事業的。六十多年前,神州大地,遍佈“善堂”。1949年大陸易幟之前,廣州就已有九大“善堂”。 各“善堂”的名字,大多是在“善堂”兩字之前,再冠一字,以便識別。 不過,盡管名字略有所別,但慈善功能都是大同小異的。以澳門來說,1900年誕生的氹仔的“嘉善堂”,與1892年成立的“同善堂”,只是“善堂”名字前邊的一個字不同,但慈善功能仍基本一致,只是為公眾服務的地區有別而已。 不過,“同善堂”之名字,並非絕無僅有,其他地方的“善堂”,也有採用“同善堂”之名的。例如,1946年東莞亦籌辦了東莞“同善堂”,當時得到澳門東莞鄉親踴躍捐助。澳門“同善堂”,存世已120年,行善不斷,名字亦不改,早已成為神州大地唯一冠以“同善堂”之名的“善堂”。 在海外的華人社區,則仍有冠以“同善堂”之名的“善堂”,如美國三藩市的一座歷史悠久的華人“善堂”,也冠名“同善堂”,全稱為“中山隆都同善堂”,由香山華僑創立於1876年,是迄今存世歷史最長的“同善堂”,尤顯得難能可貴。 美國三藩市中山隆都同善堂       Потом долго сидели и молчали, и каждый радовался тому, что "форсаж 5 скачать картинки" момент откровений прошел, и пытался понять, что… Read More »“善 堂”談 往 -陳樹榮

澳門銀河娛樂國際馬拉松

澳門銀河娛樂國際馬拉松 健體行善 第31屆澳門銀河娛樂國際馬拉松於2012年12月2日、在氹仔奧林匹克體育中心運動場舉行,今年上限6000名額,早在10月中已提前報滿,本會一直以來積極支持體育發展局及澳門田徑總會主辦的活動,而大會特准以「澳門樂善行」報名迷你馬拉松的參賽者,若在1小時15分內跑畢全程,會將報名費退回「澳門樂善行」建校助學基金作慈善用途。 在澳門樂善行會長組支持下、理監事組織友好團體和樂善之友等善心幫忙、以澳門樂善行名義報名參加迷你馬拉松比賽,善心團體計有:澳門服務業總工會,中國銀行康委會、鴻威體育會、精英體育會、三鋒體育會、活力體育會、萬祥體育會、松山晚運之友、海濱晨運之友,風雷體育會、泰山體育會、成就體育會、合利體育會、長城體育會、好運體育會、華迪體育會、創建體育會、綠川體育會、丹瑞體育會、楓華體育會、民署員工、老師、學生,珠海、香港及澳門三地的樂善之友等等、合力組成236人的澳門樂善行慈善隊,是歷屆最多參加人數,在群策群力下、成員均於指定時間前完成賽程,並成功連續第六年奪得團體獎。澳門樂善行代表隊在本屆取得男子A組第一名、第七名,B組第二名、第十名,C組第四名、第五名、第六名、第七名,女子B組第二名、第四名及C組第五名等獎盃、成績優異。 賽後由副會長王世流從中國澳門田徑總會理事長林顯富手上、領取團體冠軍獎盃,王世流表示感謝體發局對社會公益的支持,退回報名費予本會作慈善用途。更衷心感謝各友好團體及樂善之友的善心襄助、組成龐大的慈善團隊參與推動體育活動、宣揚慈善精神,謹向上述各團體及樂善之友致深切謝意!

受助學生也在樂善行

受助學生也在樂善行 甘肅 冉樹蒼 隨著寒假的到來,會寧縣城人行通道的牆壁、電線杆及臨街售貨亭等建築物上都貼上了“寒假補習功課”的廣告,我在會寧縣人民醫院大門見到一位女清潔工在邊剷廣告邊嘮叨,家長們除了在熟客哪里補習外,大部分都在看廣告:“補習攤場不單能學些知識,還能看管孩子,家長少操心”…這種現象不光會寧有,聽說國外的發達城市也比比皆是。由於我的身體原因,放寒假這段時間住在縣城醫院,目睹補習求學時,發現了“潛意樂善行”的老師和學生。 在眾多的廣告中我發現了澳 門樂善行資助生王文科和王登科的補習廣告,為了瞭解實際底細,我和家人商議讓女孫凱凱去那裏補課,凱凱和她媽去報名時,怕他兄弟倆知道凱凱是我的孫子、故 意說是會寧北 會寧街頭的補課廣告 關的。凱凱媽回到住所跟我說:“他們還不知道凱凱是你孫子,他倆給我說:「我們補的就是根據學生需要,保證成績有所提高!」為了瞭解補課認真 程度,我挑選了王文科補課時去看訪,那天正好有學生家長和孩子去找補課的地方,幾個人輪流把我扶到五樓,輕輕敲開門,我一眼認出是王文科,和澳門樂善行書 上照片一模一樣,但他沒有知道是我,因為我倆只有通過電話沒見面過。說明來意後、他向我們說:「我們的補課是要補習的學生學習有進步、成績能提高,是不是 實話,你們可以從每天和本寒假全部補習時間來衡量,看著你們是鄉下的學生,其實我也是鄉下山溝裏考上大學的,我家裏也不富裕,上高中、讀大學除了家裏奮鬥外,還有好心人幫助我,所以我有幫助困難學生的想法,不過我是通過補習形式來幫助,你們通過補習市場比較和補習效果可以瞭解這一點」。為不影響學生補課,我說要回去,王文科向我問道“叔叔好像是工作人員。”我說“不是,也是農村的”“叔叔很有氣質呀”我說“沒有啥氣質,你去補課吧,打擾了,再見!” 在往回家路上,我想了王文科給我們說話和舉動,他親近農村學生,尊敬學生家長,一點兒沒有顯現出他讀的名牌大學,更下意識或者是潛意識的幫助著農村貧困學生。在我們去的第三天,又有一位中灣學生也報了名,說明困難情況後,還降低了收費。一切都證實了王氏兄弟倆受了澳門樂善行幫助後,繼澳門樂善行資助的中國石油大學研究生杜炳毅後、用另一種特殊的形式在感恩、在回報,在光大澳門樂善行的精神。 正為學生補課的王文科 王文科、登科兄弟與父母攝於家門前 黎鴻健先生與王文科父親 黎先生翻山越嶺到王文科家家訪送助學款

心繫孤貧學子 一枝一葉總關情

2013年3月30日至4月1日,由澳門樂善行及澳門公職工程技術人員協會共同舉辦的廣西關愛考察團如期舉行。今次除了我們一家三口外,也鼓勵了我堂弟和他的兩名兒子一起參加,這是我們第二次參與相同形式的旅行,在整體旅程中,雖有三分之二的時間在車上渡過,但在胡祖杰的積極帶領下,整個行程充滿活力和歡樂。加上孫永康先生帶著一班小朋友進行活動,使冗長的車程增添不少歡樂笑聲。我感到在施展愛心之餘,其實大家已享受了一段非常難忘的時光。

濟弱回饋弘善念 中銀百載樂善行

為慶祝中國銀行成立100周年、中國銀行澳門分行於2012年舉辦一系列慈善活動,如「歡歡樂樂長跑賽」、「開開心心慈善行」及“為善最樂同揮杆”等等、為本澳慈善及服務機構籌集善款,透過社團在澳門社區的覆蓋面,支援有需要的弱勢群體,推動澳門構建和諧社會,為慈善工作盡力。中銀澳門向十六個公益社團進行慈善捐贈,捐獻包括:該行員工按個人意願籌集到的善款;“紀念中國銀行成立一百周年澳門元”溢價發行的部分盈餘;“紀念中國銀行成立一百周年澳門元”實物;及各項慈善活動參與者繳付的全數起步費等四部分。

育才助學甘肅行

澳門樂善行育才助學基金今年資助甘肅、貴州、廣西和安徽共一百二十七名孤貧學生就讀,筆者負責到甘肅送助學款及家訪,於十月初出發到甘肅,此行在蘭州、山區樂善行孤兒院和會寧縣等探訪六天,見面和送交助學款給受助學生共34名,探訪送款學生家庭12戶,亦曾視察夏陽村的援建水窖戶共三家。

龍華茶樓

龍華茶樓  吳嘉偉,八十後,熱愛文學、戲劇、電影 坐落於紅街市旁邊的龍華茶樓,開業已經半個世紀;承載著許多澳門人共同回憶的茶樓,多年以來保存著傳統粵式茶樓的格調,一直吸引著許多中外遊客的青睞,而龍華的屹立亦見證著澳門傳統茶樓興衰,以及飲茶文化的轉變。   龍華茶樓設座於二樓,經過一條長長的樓梯方可到達大廳,絕對是名符其實的「上茶樓」;由於收銀處置於樓梯口,所有來光顧的客人都會聽到老闆德哥熱情的一句:「歡迎光臨,隨便坐吧!」德哥乃龍華茶樓的第二代,從他口中得知,龍華開業於1962年,今年剛好是五十周年的金禧紀念;而德哥則於1976年中學畢業後便回到店裏幫手,一轉眼就已經三十二年光景了。 這些木製卡座 以及翠綠窗框可以說是龍華茶樓的特色之一 老闆一直刻意把龍華保存著傳統茶樓的風貌,木製卡座、翠綠鐵窗、典雅飾品,而彌漫於周圍的淡淡茶香亦為這裏增添了幾分古樸氣息,正如大廳正中的一副對聯所寫「茶香抒雅興、甘露共陶然」,在這種環境之下淺嚐茶品,身心都得以舒坦悠然;而龍華的韻味,除了裝潢應記一功之外,店裏的藝術收藏品也起了很大作用,從樓梯的攝影照片,到大堂的瓷器雕塑、書法畫圖,亦彰顯了老闆的藝術視野和修養;德哥認為,好的東西應該要公諸同好,藝術品如是,茶樓的懷舊氛圍也如是。其實澳門過往都存在不少有如龍華這種粵式茶樓,可是因為時代變遷,以及消費模式的轉型,傳統茶樓相繼結業,而龍華茶樓卻憑藉它獨特的寫意氣息,以及店內的藝術涵養,成功登上各大旅遊雜誌,吸引著外地遊客、以及名人影星的慕名而至,為自己敞開了一條光明前路。   很多人都說,來龍華茶樓只是「吃氣氛」,而且點心種類少;但我不認同,因為我是來吃東西,不是來吃款式的,另外,只是他們不懂找吃而已;說實在,龍華的點心種類的確不多,蒸排骨、鳳爪、燒賣、牛肉球……基本上十隻手指數得完,可是勝在用料紮實,例如我最喜歡的燒賣,雖然只有豬肉餡,可是口感豐富,一口咬下的實在感是版;豉汁蒸排骨恰到好處的肥瘦比例,更令蒸煮過的排骨更軟滑;龍華另一個招牌菜式當然數到它的白切薑蔥雞,從旁邊紅街市買來的鮮雞,即買即浸,肉質鮮嫩,連香港著名食家蔡瀾先生都讚不絕口!另外,與老闆德哥閒聊的過程當中得知,其實以前茶樓的點心款式比現在多,不過由於人力市場的需求轉變,現在已經很難聘請到合適的點心師傅,加上現代人對飲茶的要求改變,市民大眾都傾向於光顧大酒樓,以及大酒店,而傳統的粵式茶樓也逐漸式微,而德哥最希望的,就是龍華茶樓不會成為一個只有遊客,或是外地人才懂得欣賞的地方。   年華逝去,氣質不改,龍華茶樓多年以來一直堅持著傳統粵式茶樓的樸實韻味。時移世易,澳門人的步伐變得越來越急促,但有時候,我們也不妨放慢生活節奏,細心地留意一些存在我們周圍,而你一直都沒有留意過的美好事物,說不定、你發現寶物的所在。 大廳另一邊擺放著許多藝術收藏品 還有一系列名人留影照片 龍華的半肥瘦豉汁蒸排骨 是我的最愛 2000年期爆發禽流感後 龍華茶樓便禁止攜帶雀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