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會議(三)

氣候會議(三) 


李樂詩博士

減排爭拗 (續上期) 由減少變成增長,是在玩弄數字遊戲嗎?對此、我們首先要正視一個問題—中國仍然有1億5千萬人口處於貧窮水平,是個發展中國家,若以人均碳排放量來看,中國只排在72位,仍屬低排放水平,當然以整體碳排放量計算,中國是全球之首,占全球排放量的19.12%。同樣情況也發生在印度,印度是碳排放量第五高的國家,占4.91%,但人均排放量則只排120位,因該國10億人口中有近三分之一仍生活在貧困綫以下。這個矛盾,令到兩國環保之路舉步維艱,一方面要加快發展助人民脫貧,另一方面要控制人爲廢料排放。因此當中國在哥本哈根會議提出到2020年要比2005年下降40%到45%這減排目標,大都給予正面的評價,因為這已是個不易達到的指標,没有這個減排指標,也許碳排放量將大得難以估計。

 

究竟發達工業國應該承擔更大責任,還是發展中國家要爲不斷增加的排放負責?相信没有誰能給出公正的答案。保護環境是每一個人的責任,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應該肩負使命,盡力而爲。廢氣排放最主要是來自能源,因此解決之道首要是開發可再生能源,先進國家在這方面可發揮重要角色。好像德國便宣稱到了2020年,該國的電能從可再生能源中獲取的比例,會從目前的9.4%提高到25%;而瑞典更向國際社會公開表示,要在2020年放棄使用石油燃料,完全攞脫對石油的依賴,成為世界上首個全面使用可再生能源的無油國,事實上該國現時已有接近30%的能源取自可再能源。

 

我們從不懷疑人類開發環保能源的能力,只怕所開發的産品技術又將掀起另一場利益爭奪戰。當低碳經濟正開始在金融市場活躍,減排變相成為大國壓榨小國的工具之際,可再生能源能否扭轉局面,没有誰能妄下斷言。在會議臨近結束前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仍僵持不下之際,美國與中國、印度、巴西、南非幾個新興經濟體系總算達成没有任何約束力的協定,即未能接續2012年將期滿失效的《京都議定書》,設定全球温室氣體減排目標及強制履約機制,這個任務要留待下一次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來完成。

 

縱然代表發展中國家利益的77國組織形容這是「史上最差」的氣候協議,但正如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所說,這已是「重要的起步」。《哥本哈根協定》把全球升温控制設定在攝氏2度以內(比貧窮國要求的不高於1.5度仍有距離);另外發達國家承諾由2010至2012年三年期間,會出資約300億美元協助貧窮國家對抗氣候變遷,這的確比甚麼也不做來得有意義!

 

我這次前赴南極,與2008年北冰洋考察有些相似之處,就是看到浮冰處處,旦不時有細小冰塊從冰架塌下。另一個相似的情景,在北極看到孤獨且飢腸轆轆的北極熊在浮冰上踟躇;而在南極,她則看到一隻孤獨可憐皇帝企鵝,在遠離海岸不遠處呆立不動,對前路一臉茫然…….此情此景,我覺得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給它們拍下照片,把它們的真實苦況展示人前—無論南極也好、北極也好,都正受着氣候異變的威脅!

“極地博物館基金”李樂詩博士、送贈本會一批介紹保育地球、北極科學考察等光碟,主題為”北冰洋探索、北極驕陽、珠峰密語”、”地球之子”及”火山之子”等五款,供各位關心地球自然環境的讀者免費索閱,付寄光碟時將同時附上本會榮譽會長關潔梅女士送出的”極地博物館基金”紀念章兩款,有興趣者請寄來郵寄地址,或電郵本會careactionmacau@gmail.com索取。(數量有限、送完即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