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文化遺產–主教座堂

澳門文化遺產--主教座堂

黎鴻健

座落於澳門市區一個小崗上的「主教座堂」,顧名思義是澳門天主教主教的教堂,原名「聖母聖誕堂」又名「大堂」、由於從前中國人稱教堂為廟,故曾稱「大廟」,其前地亦稱「大廟頂」。由於其位處一小斜坡上並面對南灣,昔日婦女常在該處望盼出海的家人歸來,故又名「望人寺」。始建於何年已不可考究,原本澳門的主教座堂是位於進教圍的聖母望德堂,基於澳門中心區域的轉移,主教座堂於1623年遷到現址,距今已逾三百八十年以上,歷史悠久。早年的「主教座堂」主要是木結構,沿用約兩百年至1836年因經年受風雨侵蝕,日久失修非常殘破,故暫借玫瑰堂作主教座堂。當年的玫瑰堂建築較好及現代化,本有較好條件作主教座堂,但由於很接近民居市集,經常人聲鼎沸,對於尋求清靜祈禱的教堂,當然受到一定影響。因而有修葺舊主教座堂的打算,而且舊主教座堂接鄰主教公署,亦方便主教的作息。梵蒂岡在1843年委任當年主教D. Nicolau Rodrigues Pereira de Borja (栢主教)的委任書中,特別囑咐栢主教處理主教座堂事宜,但舊主教座堂在經過詳細檢查後,由於太殘破已不能維修,只好拆卸重建,澳門居民募捐籌款,並於1844年12月開始舊主教座堂重建工程,至1850年初始峻工,重建的教堂正面改為與主教府共同形成一個“前地”。但新的主教座堂於1874年受到颶風嚴重破壞,雖多次修葺,終於1937年再以鋼筋三合土重建沿用至今。

驟眼看主教座堂那灰色的外牆不大吸引,有點沉悶,但教堂外中部的一面石壁,應是1844年重建時保留下來的舊物。澳門石建築很少,就算部分是石的建築也不多。大三巴牌坊是澳門現存最古老的石建築,主教座堂上這片石壁應是緊隨其後,更難得的是此教堂還在使用呢!教堂內設計簡單,僅以彩色玫瑰玻璃窗為背景,日光透過彩色玻璃照進大堂,有點天國輝煌的效果。寬敞的中廳、祈禱室,主祭台空間深遠可以領略到主教座堂的氣派。因祭壇下面埋葬著澳門首幾任主教賈耐勞、華年達、嘉沙爾等的遺骨,使教堂擁有莫大光榮。教堂內設施如唱經樓、講道台等,顯示其年代古樸,其中右邊以大理石鋪砌的舊式講道台,俯視全堂,早年未有電、沒有擴音機,神父就在台上講道。離講道台不遠,堂右側祭台有花地瑪聖母像,兩旁葡語的中譯:「世界的皇后、澳門的母親、請保護澳門、1943年5月13日」,當時正值抗日戰爭,澳門雖不致如香港的淪陷,但居民生活亦非常艱苦,聖母像是葡萄牙人在聖母顯現日送給澳門居民作慰問。

1875年的主教座堂
2009年的主教座堂

主教座堂位於澳門市區高地上,右鄰主教府,是澳門天主教最高管理機構主教公署所在地。前面空地分別連接大堂巷、板樟堂巷及主教巷等,讓教徒可以從四方八面到來參加彌撒,是澳門天主教徒心中十分重要的教堂,更有著其它教堂所沒有的威嚴,因但凡澳門教區的重大慶典必在此舉行,過去歷屆澳門總督上任時,都到這個教堂將權杖放到聖母聖像旁,祈求庇護賜福。主教座堂與大堂前地於2005年同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份,無論是否天主教徒,都值得到此見證中西文化交融歷史的地方懷緬一番。

鳴謝:天主教澳門教區、澳門天主教教友協進會

祭台聖母像及兩旁的葡語
大理石舖砌的講道台像懸掛牆上
寧靜莊嚴肅穆的主教座堂